第(3/3)页 次日,应天书院核心区域,一间门窗紧闭的宽敞厅堂内,气氛却依旧紧张。 这里临时被改成了阅卷之所,阅卷工作也已进行了一日。 为了示以公正,此次联考的五经经义、本经、论判诏表、策论、诗赋算学各科试卷,均由嵩阳、应天以及其他几个主要书院派来的山长或资深教谕共同批阅。 几位山长或正襟危坐,或微微俯身,面前堆着小山似的试卷,每个人神情都极为专注,时而提笔蘸墨,在试卷上写下评语、划定等级,时而凝眉思索,或与身旁之人低声交换一两句意见。 空气中弥漫着墨香和一种无声的较量意味。 起初的经义、本经等基础科目批阅下来,各家书院学子的水平大抵在伯仲之间,各有千秋,难分高下。 应天书院作为东道主,其学子在经史功底上的扎实程度,甚至还略占些许上风,这让几位应天出身的山长脸上不禁露出些许欣慰之色。 然而,当批阅到第四场,也是最为关键的策论试卷时,阅卷室内的气氛却悄然发生了变化。 策论题目关于豫西灾患的应对之策,这既是当前朝廷关注的实务,也极能考校学子们经世致用的真才实学。 批阅之初,几位山长还频频点头,可见今年参与联考的举子们,确实多有真知灼见,不乏切中时弊、条理清晰的上佳之作。 但随着批阅的深入,尤其是当批阅到来自嵩阳书院那几位知名举子的试卷时,其他书院的山长或教谕眉头渐渐蹙了起来。 一位来自应天书院的山长放下手中的朱笔,拿起旁边已经批阅过的几份嵩阳学子的策论试卷,又仔细对照着眼前正在看的这份。 越看,越不对劲。 十分有十二分的不对劲。 第(3/3)页